当前位置: 首页 > 滚动 > > 内容页

陈小奇:想给我的音乐听众一种视觉冲击

来源:金羊网 时间: 2023-06-03 12:11:57

文 /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晓楠

图 / 受访者供图

近期在广东美术馆展出的 " 涛声依旧——陈小奇个人艺术展 ",将这位著名的词曲创作人又一次带回大众视线里。


(资料图片)

1954 年,陈小奇出生于广东普宁。他从 1983 年开始创作流行音乐,至今已有近 2000 首作品问世,其中约有 200 首曾揽获金钟奖、金鹰奖、中国十大金曲奖等奖项。

1991 年,由陈小奇作词作曲的《涛声依旧》一石惊起千层浪,成为流行音乐场的经典作品。他的代表作还有《大哥你好吗》《女儿红》《我不想说》《高原红》《为我们的今天喝彩》《灞桥柳》等。

陈小奇是 20 世纪 90 年代许多歌手的幕后重要推手。1992 年,他率先在中国唱片总公司广州分公司成立了企划部,签约甘萍、李春波、陈明等人,捧红了这批新生代歌手。他更是中国流行音乐的领军人物,以至于香港词作家黄霑生前曾说:内地有陈小奇,不必到香港。

40 年后,将歌曲、书画等作品一并带到展览中的陈小奇又有着怎样的面貌?他如何看待当下的流行音乐?近日,他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——

粤潮客三地的文化滋养

羊城晚报:您当时是怎么进入流行音乐创作领域的?

陈小奇:我创作流行音乐已经有 40 年了。1982 年,我在中国唱片总公司广州分公司担任戏曲编辑。第二年,唱片公司有一位音乐编辑找我帮忙给歌曲填词。一开始我是推脱的,因为我没填过歌词。对方说,你懂音乐,也填过古典诗词,写过现代诗,应该没问题。

我填的第一首歌是《我的吉他》,根据西班牙著名民谣《爱的罗曼史》填的词,歌曲推出后反响不错,当时中央电视台的一部音乐纪录片还把这首歌用为主题歌。第一首歌打响之后,作词就变得顺理成章了,最后成了我业余创作的 " 主业 "。

羊城晚报:为什么现在筹办个人艺术展?

陈小奇: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 45 周年,是广东流行音乐诞生 45 周年,也是我的流行音乐创作 40 周年。近两年我想回顾总结一下自己这一辈子的创作历程。

所以,今年我做了两件事,一件是在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的文集,收集了这几十年所创作的各类作品,一共 5 卷,包括歌词卷、歌曲卷、诗文卷、述评卷,还有书画卷。另一件事就是这次的艺术展,以前我举办过十几场个人作品演唱会,但艺术展从来没有尝试过。

羊城晚报:您的美学眼光、审美趣味主要受到过哪些滋养?创作灵感的源泉是什么?

陈小奇:我这一辈子都生活在广东,在广东三个地方分别居住了 10 年以上。我出生在普宁,属于潮汕地区,在潮汕生活到了 11 岁;后来跟随父母去了客家地区,在梅县一共待了 13 年,我的青少年时期实际上是在客家地区度过的;24 岁时,恢复高考,我作为梅州考生考上了中山大学中文系,于是来到广州,在这里生活了 45 年。

三个地方的文化对我都有很大的影响,包括潮汕文化里 " 典雅 " 的东西,比如潮州音乐;客家文化中质朴的东西,比如客家山歌;还有广府文化里这些既传统又比较洋气的东西,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的文化审美。

另外,小时候我开始自学乐器,以民族乐器为主,对民间音乐、戏曲比较了解。中学时我喜欢上了古典格律诗词,当时也填过几百首,自己闹着玩。

这些滋养最终形成我的整体审美观念和创作风格,这是与个人气质和性格密切相关的,因为风格不是学来的,而是一种自发形成的东西。

想为小孩写一些歌

羊城晚报:您现在的音乐创作方向主要是什么?

陈小奇:上世纪 80、90 年代是一个唱片工业时代,我当时主要为流行歌曲唱片填词;到了 90 年代开始自己作词作曲,期间也创作了一些民族唱法、美声唱法的艺术歌曲,包括一些合唱歌曲。

到了 2000 年以后,我的创作重点转向了旅游歌曲、城市歌曲、企业歌曲;这几年主要是在创作原创的少儿流行歌曲,整个变化大概是这样一条脉络。

五年前我成立了一个少儿音乐培训机构叫麒道音乐,就想为小孩写一些歌。毕竟现在国内好的原创少儿歌曲并不多,专门为孩子量身定制的歌曲也很少,所以想在这方面做一些尝试。

羊城晚报:有乐迷说听您的歌曲 " 有山水画的感觉 ",音乐之外,您也喜欢书法与绘画,这次展览展出了您的部分书画作品。视觉的表达可以为音乐带来什么?

陈小奇:其实视觉只是一种补充性的东西,本身并不可能变成音乐的一部分。因为我的歌词中有很多画面感,有其内涵和意义,这是可以转化为一种视觉语言的,我当时就是基于这种想法进行创作。我希望给音乐听众增加一种视觉上的冲击。

因为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听觉艺术,留下的只是听觉的记忆。如果把歌词转化为书法和绘画,就能给听众一种视觉上的冲击,这种视觉冲击有助于强化他们对歌曲的理解或印象,可以获得另外一种审美的享受。

羊城晚报:近期或未来有什么新的创作计划、合作计划?

陈小奇:没有什么计划。我的创作是很随机的,可能碰到某个题材,有感而发,就开始创作了。另外一种是命题作文,比如城市、旅游、企业的歌曲,要根据所表现的地方或企业的要求,包括了解其历史背景去进行构思和创作。

我不会单独注重哪个领域。这次的艺术展选取了二十几首作品,本身就涵括了中国风、都市风、少数民族风、旅游歌曲、体育歌曲、企业歌曲、少儿歌曲以及粤语、潮汕话、客家话等多个种类……至于合作也是走一步看一步。

迎合听众不利精品产生

羊城晚报:网络平台对您的音乐创作有何影响?

陈小奇:现在推出了很多的神曲、网红歌曲。这种神曲我们也想去写,但我们真写不出来,一写就觉得别扭。这条路子我不敢走,只能按照我自己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标准进行创作,至于流不流行,不会想太多。

我觉得经典的作品就像山峰一样,它屹立在那个地方,历经几十年之后,大家仍然还能记得。现在的很多网络神曲,实际上它不叫山峰,叫 " 浪峰 "。它会一下升得很高,甚至高过山峰,但很快就会掉下来了。神曲其实就是这么一个概念,一波又一波不断有新的神曲出现,但基本上都是掀起一次浪潮之后就再也不见了。

网络音乐就是追求这种数量和速度,要的是在最短时间内能够把一首歌给创作出来,能够契合这个社会当下的某种审美需求,然后把它推出来,迎合听众不断变化的喜好,但这并不利于精品的产生和文化的积淀。

羊城晚报:那您又怎么看待最近热门的 AI 写歌、"AI 孙燕姿 ",包括早已出现的虚拟歌手?

陈小奇:AI 是一个挡不住的趋势,它接下来对整个艺术创作肯定会造成一种颠覆性的影响,这是避免不了的,音乐也是这样。但目前来说至少在 10 年之内让 AI 在艺术创作上完全代替人类,我觉得还很难达到。

最好就是让 AI 成为人类创作的辅助工具,目前我刚开始接触,因为我这个年龄也不太容易完全掌握这种全新的技术。

网络音乐看不出地域差异

羊城晚报:如今的广东音乐发展出怎样的面貌?跟上世纪相比有什么不同?

陈小奇:现在很少有地方性流行音乐的概念了,已经全部合流。在上世纪后期,我们能明显看出来,广东创作的音乐跟北方创作的在审美上有很大不同,但现在已经基本看不出来了。尤其当我们进入了网络音乐时代,就更加看不出地域差异。

现在的网络音乐中有很多是广东的歌手和词曲作者,但如果没有特意去查证,只看歌曲本身,我们是很难判断它是来自哪里的,这也是文化融合、审美融合最终的结果。

羊城晚报:广东目前与香港流行音乐界有什么对话交流?

陈小奇:广东省流行音乐协会与香港有一些交流,但不是特别多,因为协会主要还是为广东本土的音乐人服务。我们今年准备在香港举办一个国际少儿流行歌曲演唱大赛,大概在 10 月举行。参赛者包括内地、香港、国外的孩子,希望通过这种活动让各地的孩子相互沟通和交流,这也是一种文化融合。

羊城晚报:您对大湾区流行音乐发展有什么构想?

陈小奇:目前还没有想得太细。广东的流行音乐以及其他的艺术形态,一直以来与港澳有一种血脉相连的关系在,沟通交流从来没有停止过,因此是不是称为大湾区流行音乐也许并不重要。我觉得还是民间自主地沟通和交流,包括作者个人的互相学习更为重要。 ( 更多新闻资讯,请关注羊城派 pai.ycwb.com )

来源 | 羊城晚报 · 羊城派

责编 | 吴小攀

校对 | 朱艾婷

上一篇:全球关注:17款朗逸锁车喇叭怎么设置_17款朗逸锁车喇叭怎么设置? 下一篇:最后一页
x

推荐阅读